市面上236万个充电宝召回:供应链隐患浮出水面 - 新闻详情

市面上236万个充电宝召回:供应链隐患浮出水面

来源:深网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06-30 22:05:17



6月28日上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内,大量旅客正在办理值机手续。

与往常不同的是,楼内防爆检查通道、值机区域以及安检通道等位置,纷纷设置了“携带充电宝乘机须知”告知牌,告知牌明确提醒乘客:无3C认证标识、3C标识不清晰或属于召回批次的充电宝,禁止携带登机。

而在安检通道前的“充电宝自弃筐”内,不少充电宝被旅客自弃。这些充电宝大多没有“3C”认证,其中还有一部分属召回批次。自弃筐上贴有文件,列举了需被召回的充电宝品牌和型号。除罗马仕(ROMOSS)和安克(Anker)两个品牌外,还有近40个品牌、60余个型号的充电宝被禁止携带登机。

据悉,此次按照民航局“新规”执行检查的仅限搭乘国内航班的充电宝,相机、无人机等设备仍按原标准执行,国际航班也按原标准执行。如旅客携带了不符合新规的充电宝,可选择自弃、由家人带回或通过寄快递等方式处理。

此外,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机场内,也正发生着上述情形。而此番举措背后,是移动电源行业近期频繁被曝出的安全问题。

过去半个多月,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充电宝行业:6月13日起,北京多所高校下发通知,要求师生排查并舍弃罗马仕20000mAh充电宝,理由是该型号在使用过程中较其他品牌更易发生自燃或爆炸。

6月16日起,罗马仕与安克相继发布紧急召回公告,宣布将分别召回49万余个和71万余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创下国内充电宝召回规模的新纪录。两家企业披露的召回原因均指向电芯缺陷,这些产品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异常发热甚至燃烧风险。

从高校专项排查到机场禁运新规,充电宝安全问题持续发酵,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这一系列事件犹如一记警钟,暴露出千亿级移动电源市场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促使行业重新审视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快递拒收、航班拒运,充电宝陷安全危机

伴随着充电宝召回事件不断发酵,中国民航局也发布了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以及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作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至少发生过15起旅客携带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冒烟事件。比如,今年3月,一架从杭州飞往香港的HX115航班在途中发生起火,法国航空事故调查局(BEA)报告指出,起火源为一块发生热失控的充电宝,型号为20000mAh,品牌为罗马仕。

第三方投诉平台黑猫数据显示,针对罗马仕的投诉近2500条,涉及鼓包、发烫、充不进电等问题。

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危险品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韩一秀介绍,常见的充电宝内部大多采用锂离子电池,而锂离子电池被国际标准列为航空运输第九类危险品(联合国危险品编号UN3480)。其化学性质较为不稳定,即便在地面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一旦操作不当,也可能触发锂电池热失控,进而使充电宝出现冒烟、起火的情况。

在空中飞行过程中,机舱内的压力和温度并非恒定,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再加上飞行过程中不时出现的颠簸、振动等情况,这些环境变化会显著增加锂电池热失控风险,从而进一步提高充电宝冒烟、起火的概率。

6月21日,刘杰得知安克充电宝召回的消息后,立即在交易平台提交了申请。客服审批通过后,给他寄送了一个“保护袋”,并短信告知他快递员将上门取件。然而,快递公司随后致电告知他,充电宝属于违禁品,要求取消订单。

一时间,刘杰不知该如何处置手中这块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至今它仍放在家中。

不少购买过罗马仕与安克充电宝的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反馈称,他们在寄出召回充电宝时,也曾遭遇过快递公司拒收的情况。

据了解,从6月23日起,顺丰、京东、菜鸟、极兔等多家快递公司便陆续发布通知,明确禁止揽收罗马仕和安克召回的、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

这种政策执行差异导致消费者陷入困境。一位快递取件员表示:“商家可以给你们寄,但你们不能寄回去,不然查到要罚我们很多钱。”

面对无法寄回的问题,安克方面表示,消费者提交召回申请后会收到一个保护袋,由快递员上门取件,全程由厂家安排,无需消费者自己找快递公司。虽已有多位用户在社交平台晒出退货退款成功的截图,但也有不少像刘杰一样的消费者,寄出问题暂未得到妥善处理。

罗马仕则采取了差异化的处理方案:要求用户将充电宝完全放电后,通过盐水浸泡进行物理销毁,并上传处理视频作为退款凭证。

此次召回事件,无论是给消费者更换全新产品,还是做退货退款处理,无疑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以安克为例,其不仅要在国内召回71万余个充电宝,在美国也要召回近116万个。仅召回的这187万个充电宝,若按平均单价100元估算,价值就达到1.87亿元。亦有消息称,罗马仕整个充电宝业务已处于暂停状态,目前正在全力处理缺陷充电宝的召回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罗马仕和安克均为国内移动电源行业的头部品牌,此前深受众多消费者信赖。然而,当前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及潜在风险,已严重削弱消费者对它们的信心,致使未来消费者再次购买其产品的意愿大幅降低。

召回溯源:硅纳米线电芯的致命缺陷

就召回事件而言,罗马仕方面解释称,此次召回的移动电源产品,因部分电芯原材料在来料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极少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过热现象。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燃烧,存在安全隐患。

安克则在公告中表示,近期在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某供应商部分批次行业通用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这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经长期循环使用后出现隔膜绝缘失效,进而引发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

毫无疑问,此轮充电宝召回背后,电芯缺陷是祸首。

而据多方信源与媒体报道,两个品牌充电宝的上游电芯供应商均为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普瑞斯”)。

该公司由美国安普瑞斯全资子公司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共同出资组建,投资总额达2亿美元。其产品覆盖移动电源及电动工具、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是国内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

当然,安普瑞斯也是充电宝领域软包电池的第一大供应商。其曾先后与罗马仕、安克、绿联科技、倍思科技、小米、麦多多、傲基、电友等多家厂商建立合作关系。

在巅峰时期,市面上每10个充电宝中,就有7个装有安普瑞斯的电芯。

公开资料显示,安普瑞斯的电芯采用硅纳米线负极技术(Silicon NanowireAnode)。该技术不仅能将能量密度提升30-40%,同时保持快充能力。相较于传统石墨负极,其电芯体积可缩减约20%。在消费端,品牌方往往会用“高倍率充电”“超薄机身”等词汇进行营销。

由于硅纳米线负极技术的显著优势,上述头部充电宝品牌都青睐使用安普瑞斯的电芯。

然而,多起充电宝爆炸事件背后,或关联锂电池供应商质量隐患。据“差评X.PIN”独家披露,安普瑞斯曾把2个批次的电芯,外包给了江西某代工厂生产。结果,外包工厂未按规范替换电池正负极隔膜的原材料,导致电池正负极隔膜存在失效风险,最终导致移动电源存在热失控风险。

但安普瑞斯并未公开回应这一情况,具体责任认定需以监管部门调查结果为准。

一位锂电行业专家向作者解释,锂电池电芯主要由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组成。隔膜的作用是防止正负极材料直接接触短路,同时允许锂离子自由通过,确保充放电正常进行。但电解液闪点(易燃性指标)很低,隔膜破损后电解液接触短路火花即燃爆。

这意味着,隔膜对于锂电池相当重要,隔膜的强度、质量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目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查询的最新结果显示,安普瑞斯拥有的11个3C认证证书的状态均为“已暂停”,涉及可充电锂离子聚合物电芯、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等多个产品,证书状态变更时间均为2025年6月10日。

原因均为:工厂监督检查不通过、工厂检查有严重不符合项(如产品一致性存在问题等)或工厂检查不符合项报告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纠正措施报检查组验证并有效。

共享充电宝品牌倍斯特创始人潘良春在移动电源领域从业近30年。据他介绍,移动电源厂商都会与电芯供应商签订合约。充电宝定型产品经第三方检验合格后,原材料通常不允许修改。若供应商进行原材料变更,一定要与厂商沟通,进行重新检测。不过,按照目前官方通报信息来看,供应商隐瞒信息属相关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深层危机:价格战下的供应链失控

据悉,近期充电宝爆炸自燃事故频发,工信部已加快组织修订移动电源新国标,未来可能有更多充电宝品牌发起召回行动。

从行业层面来看,充电宝召回事件暴露了移动电源市场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风险。除电芯供应商自身问题外,该风险的产生与移动电源行业的“价格战”密切相关。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移动电源行业技术门槛较低、市场集中度不高,且众多大厂商纷纷涌入,“内卷”现象普遍存在。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表示,电芯成本在移动电源整机成本中占比较大,基础款移动电源的电芯成本占比常超50%。

因此,电芯常成为品牌方压缩成本的首选。

“行业‘内卷’严重,充电宝企业话语权较大。为了能够接到订单,电池供应商可能会选择采购杂质含量高、品质差的原材料,以此来控制成本,以满足合约规定的性能指标。”“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表示。

目前,优质电芯成本约40元至50元,加上其他硬件成本、市场费用等,百元内售价的充电宝利润有限。而一些10000mAh的白牌充电宝,价格低至30元以内;20000mAh的白牌充电宝,价格可控制在50元左右。

有观点认为,移动电源行业核心矛盾在于市场对极致低价的追求与锂电池安全的高成本要求相冲突。同样容量的电芯,优品与次品价差大,当充电宝售价不断下压时,供应链只能在电芯和电路保护上“偷工减料”。

为规范市场,自2023年8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充电宝实施强制3C认证,未获证者于次年8月起禁止出厂销售。目前,移动电源的3C认证主要依据GB31241—2022《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和GB4943.1—2022《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部分:安全要求》这两项强制性标准,涵盖电气安全、电池安全以及环境保护要求。



(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

但由于这两项标准颁布于2022年且多停留于日常场景,对于充电宝在极端温度、长时间过度充电等复杂情况下的测试要求考虑不足。

今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开征集1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包括《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修订计划拟新增或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并拟提出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直接影响电池安全的关键材料要求。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4-2029年中国移动电源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32.9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充电宝生产和消费国,2024年市场规模达10.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

潘良春表示,从长期来看,此次充电宝召回风波将引发行业新一轮洗牌。在更高要求国标之下,忽略品质、规模较小的商家或出局。未来移动电源行业需通过供应链规范化、监管强化及企业自律,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转型,重塑市场信任。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