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国高中生恢复周末双休日为何阻力重重 - 新闻详情

BBC:中国高中生恢复周末双休日为何阻力重重

来源:BBC中文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05-07 01:32:45





中国高中尤其是高三年级不实行周末双休的现象比较普遍。出于高考升学压力,很多家长支持这一做法。

中国近日针对中小学双休制度发布通告要求强制执行,但收效甚微。

双休制度指学生拥有完整的两天周末休息时间。此前多年来,由于高考一分一档的高压,中国中学普遍实行题海战术,把长时间在校学习与高分成绩划上等号,致使很多高中实行一月一休、一周一休、甚至每周仅有几小时“假期”的高强度作息。

此前,中国教育部在3月发布《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通知,把“中小学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等行为列为“严重影线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形象,具有极大安全隐患”,同时严禁中小学提前开学。

文件发布以来,中国多地高中陆续宣布实行双休政策,但中国媒体《财新》报导称,实际执行依然重重受阻,邻近高考的高三执行难度尤其大。双休令下达之后,一些学校直接进行“选择性双休”,高三学生依然需要利用周末进行考试、补课、自习。

河北省教育厅对组织高三学生违规补课的保定市高碑店第一中学进行全省通报批评,取消其三年内省级评优评先资格,这对于一所中国中学来说是严格的惩罚。此外,中国教育部强调,任何学校一经发现违规补课行为属实,学校省级荣誉称号将被取消。

同为“高考大省”的江苏省的教育厅亦发布通告,对4所学校进行处分。另一“高考大省”河南省的教育厅对于提前开学、违规补课等问题惩罚多所中学,几位学校主要负责人亦被革职。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部分学校和家长认为学生在校时间越长,越能提高分数,实际并非如此。”

他进一步表示这样的“努力”或将损伤孩子的人格。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专委会秘书长陈志文亦对媒体分析指出,中国高中双休难以落实,主要源于家长群体的过度教育诉求、高强度的应试训练能带来一定效果、地方政府的政绩驱动三方面原因。



教育专家指出在校时长与学习成效并不一定正向挂钩。

衡水模式

中国高考应试教育体系里最出名的学校之一河北衡水中学,被外界称作“只有分数没有人”。在河北省,每年有60多万名考生参加高考,本科率仅有四成左右,但中国高校系统里颇得青睐的985高校录取率不到2%。

在高考重压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衡水中学学生的休息和吃饭时间被精确到分钟,每间教室都配有高清摄像头,教研主任轮班监督各班学生哪位在自习期间喝水、抬头、聊天。

衡水模式曾震惊中国,但由于担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多位教育专家发声批评。

尽管批评声不断,但效仿者众多。在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多所中学争相效仿衡水模式——用更多的在校时间、更严格的时间管理来换取更高的分数——在中国的高考系统里,这样的模式被广泛证明为有效。

来自湖南北部一所市级重点高中的王女士告诉BBC中文,她在7年前参加高考,是这所中学试点衡水模式的第一届。

“我们高三学生的周末仅有半天,高一、高二的学生也只有一天。当时我们学校把监控摄像大屏幕放在学校门口,邀请学生家长自主监督学生上课、自习情况,”王女士这样回忆,并表示这样的监督学习模式研析至今。“后来几届,学校安装了智能教室系统,它甚至可以监控显示第几排第几位学生一节课喝水多少次,还要显示在门口供人查询。但是没有任何家长反对这样的监督。”

“我们高中在十几年前是没有晚自习、周末都是保证双休的,全靠学生自主学习。自从家长多次向教育局举报‘学校管教不严’之后,我们也开始上晚自习、周末只剩一天休息日了。”湖南另一所重点高中学生这样告诉BBC。

此外,中国媒体近年来亦有报导多地小学生也难以休息,早教、补习班、作业使得一些低年级小学生也得忙到半夜才得结束一天。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显著,教育部多次发文、出台新政意图扭转局面。

压力和心理疾病

在这样的高压学习模式下,“学生自杀”在中学校园里已不罕见,中国媒体常报导中学生自杀相关案件。

2024年末,中国媒体甚至报导了广东一所中学要求学生签订免责声明书,直陈“如果我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均与学校无关,我本人及家长或监护人不会以任何理由向学校及学校工作人员主张任何损失和赔偿,也不会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根据《2023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仅2023一年内,中国青少年自杀人数就达到11万人,其中,12岁占比达40.3%,约有4.43万人。

心理疾病专科医生对中国媒体表示,青少年精神类疾病数据的攀升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于中国实行对青少年群体的精神筛查,精神类疾病登记在册数量更多,可见度更高;二是主要源于学业过大所造成的精神压力。

2020年,中国卫健委发布通告,开始对抑郁症进行筛查,明文要求中国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应达到80%,同时期望提高抑郁症就诊率和治疗率。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在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至20%,在抑郁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生,其中,有超过40%曾因抑郁休学。在《2023年国民抑郁蓝皮书》中亦显示,中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抑郁症人数的30%。

上海市在2021年开启了市民心理热线,并在首月接到3500多个咨询电话,其中有1/4是青少年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年轻的来电者不过12岁。

从比例上看,大学生占比高达35.7%,高中生和初中生各占21%。而情绪和学习相关问题是最主要的咨询方向。

过去十年里,中国中学的压力逐渐从高考分流成中考和高考两个门槛,使得学业压力一再向更低年龄靠近。

中考,即初中向高中的升学考试,录取比例在一些城市只有50%,即仅有一半的学生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备考高考,为进入大学做准备。另有一半学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分流前往职业高中,接受职业技术培训。

在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对于上不了“普高”和上不了“好大学”的恐惧逼迫三方协同成一个有机体,通过加压学习、延长学习时间、提前学习等方式强行提高分数,博取未来。

双减政策



中国实行教育双减政策已有四年多。

为了应对逐渐显著的青少年心理疾病,中国教育部在2021年推出“双减政策”,指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政策实施后,中国教培行业遭遇地震,补习班一朝成为敏感词。

然而,高考分流政策依然存在,一分一档的压力非常现实,减轻教培并不能实际减轻整个以分数为唯一判定标准的系统性学业压力。“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培仅仅经历了从明到暗的转换。

“你当然可以顺应国家号召不去补习班,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但同班同学都在补课,你怎么知道老师不会留一部分内容在补习班上去说?大家周末都在上课,你能不上课吗?”湖南一位家长这样告诉BBC中文。她家有两位小孩,一位正在念初中,一位还在小学五年级。

即便有“双减政策”,她的长子依然需要在周末的两天时间内奔波在三个补习班之间,其中一门还是近年来中国大热的编程补习班。她的小儿子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补习英语。

“我把小儿子送去英文班的时候,大家都说这个岁数才开始补英文实在是太晚了,哪里有‘双减’?我感受不到,”这位家长这样讲。

从事高中生教培的李先生也对BBC中文抱怨称,“双减”的压力只是让学生家长有了“更多举报的能力”。

“你不可能不补习的,市场一直有这个需求,我就会一直有学生。过去几年里,我的补课费甚至涨了两倍,学生依然络绎不绝。只是我的同行告诉我,一些学生家长会在自己的小孩没有考到好分数的时候把我们举报给教育局,”李先生这样说,“这样的举报逻辑其实只是让我的压力更大了,你在中国考大学,你就离不开分数,离不开补习班。”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中国多家媒体工作人员对BBC中文表示,和教育相关的话题直接成为“红线议题”。这意味着教育政策相关、尤其是“双减”直接关联稿件需要经过多轮审核。一些记者表示,他们已经写好的“双减政策”相关稿件被审核滞留半年之久,“大概率是不可能发布了”。

“由此我们知道,这个议题以后也只没那么大的报道自由度了,”一位深耕教育议题报道的中国记者这样对BBC中文表示。

“这次双休也是,它不可能实施。只要高考依然在,这些政策都不会落地。”李先生这样推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