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城市,“凉”于2025 - 新闻详情

网红城市,“凉”于2025

来源:冰川思想库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05-13 01:03:04





在“网红城市”成为一个烂大街概念的年代,游客的体验阈值只会越来越高,传统的流量密码也会逐渐失效。

2025年,又一个网红城市诞生了——重庆荣昌。

今年4月,重庆荣昌人林江,因五次跨城投喂网红“甲亢哥”受到关注,其投喂的“荣昌卤鹅”知名度迅速提升,成了爆款美食,荣昌也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荣昌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激增168.2%;29万只卤鹅被抢购一空,销量暴涨752.53%;零售额突破20亿元,同比增幅达258%。

“卤鹅哥”意外带来的泼天流量,让这座小城走红出圈,但从淄博烧烤的烟火升腾,到天水麻辣烫的热辣滚烫,2025年网红城市的整体降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背后的扎心真相是,中小城市主导的文旅狂欢,正悄然走向式微。

01

荣昌位于重庆最西边,到2015年才撤县设区。到2024年,荣昌全区的常住人口只有66.03万人,户籍人口数为83.1万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人口严重流失的小城市。

此次走红之前,提到荣昌,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它的名字,哪怕有特色卤鹅加持,其知名度和存在感依旧相当低。

所以,在“卤鹅哥”爆红之后,面对个体网红流量可能衍生的传播风险,当地并没有采取保守观望态度,而是主动介入进行营销运作。当地主官甚至公开力挺“卤鹅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区人民都是你的后盾”。

荣昌的营销路数,和其他网红城市没有本质区别,主打的还是一个宠客,为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情绪价值。

如公交免费,停车免费,旅游景点免门票等等。此外,当地还把机关食堂开放给游客,而根据报道,“五一”当天,就有近7000名游客挤爆荣昌政府食堂,吃掉了280盆米饭,超过1500斤猪肉,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从籍籍无名的重庆小城,到现象级的流量焦点,荣昌以黑马之势出圈,成为2025年的第一个网红城市。

但要论爆火的程度,和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前辈”相比,荣昌显然还差着一个等级。

这一方面是因为,荣昌城市规模、能级有限,游客接待容量存在天然上限,自然难以承载现象级流量潮的持续涌入。

另一方面在于,舆论营销的流量红利边际递减,网红城市的概念整体降温,后继者已经难以复制早期顶流城市破圈的盛况。

02

网红城市迎来整体降温,孵化门槛越来越高,且走红的强度出现趋势性衰减,这是流量经济和城市传播的规律使然。

像淄博、哈尔滨等城市爆火,且走红周期持续一两年,除了自身的资源禀赋、文旅部门营销得当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背景——疫情期间被压抑的出行需求,管控放开后集中释放,形成报复性出游浪潮,为文旅市场提供了稳定的流量基础。

文旅流量积压的堰塞湖,经过两年已经基本释放完毕,那些新晋的网红城市,自然很难享受到淄博、哈尔滨的顶流待遇。

这些迅速走红的城市,其爆火路径往往并非源于创新文旅产品的推出,而是带有显著的偶然性与意外性。

淄博因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破圈,开封凭“王婆说媒”IP引爆话题,荣昌则借“卤鹅哥”现象走红网络。在这些偶然事件基础上,地方政府普遍通过宠客服务强化游客体验,试图延续热度。

但不管如何变着花样提供情绪价值,本质上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对游客而言,模式化、套路化的营销策略,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导致新鲜感下降。

在所有城市都在“争当网红”的时代,在“网红城市”成为一个烂大街概念的年代,游客的体验阈值只会越来越高,传统的流量密码也会逐渐失效。

当然,网红城市的降温,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那些后发追赶却始终未能破圈的城市,尽管没有像淄博、哈尔滨那样,体验一把顶流的待遇,但却从它们身上,目睹了文旅流量经济的本质困境:网红城市只是看着热闹,实则往往是“旺丁不旺财”。

比如淄博2023年“五一”爆红,大批游客涌入,但当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只有5.3%,跑输5.5%的全国平均增速。2024年上半年爆火的哈尔滨,GDP同比增长只有2.5%,明显不及预期。

流量和产值倒挂,泼天流量无法转化成实质性的经济增量,但要维持网络热度,却动辄需要举全城之力,透支行政资源……这一真相戳破之后,其他城市在网红城市的营销上,可能会慢慢失去“ALLin”式投入的决心。

03

以城市规模的视角来看,可以发现,网红城市背后的结构性分化。

像一二线大城市,根本不需要额外地去过度营销,它们本身就自带流量,而陷入网红城市营销焦虑的,或者说,为了维持网络热度而分外“用力”的,往往是那些知名度不够高,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

以淄博为例,它是传统老工业基地,还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传统石油化工产业转型阵痛。

此次走红的荣昌,一直也都缺少像样的支柱产业,人口净流出高达20万左右,所以对于此次意外走红,当地主官才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惜承担个人网红流量反噬的风险,以超常规力度开展城市营销。

这种困境折射出广大中小城市的集体焦虑。

2010年到2020年间,国内近60%的普通地级市,出现了人口下降的趋势,其中有1/3左右城市的降幅在10%以上。淄博、鹤岗、天水、荣昌等地,莫不是如此。

一方面,它们缺少支柱产业,经济增长没有有力抓手,在互联网上长期是小透明的状态,面临人口流失的困境,对于出圈的渴望程度很高,寄希望于一夜爆火来逆天改命。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流量经济,以至于在城市营销上的用力过猛,动辄举全城投入到经济转化率低的领域,又会导致资源的错配,加剧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文旅流量的能见度高,容易被当成一种政绩展示。但经过几年的演变,网红城市迎来集体降温,走红越来越难,大红大紫也越来越难,这会让越来越多的地方如梦初醒,认识到短期主义发展模式的巨大局限。

说到底,流量经济不是一门长久生意。地方的发展重心,和资源投入的重点,还是要回到支柱产业上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