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杀夫案的故事:从血腥的市井传说到悲情真相 - 新闻详情

一桩杀夫案的故事:从血腥的市井传说到悲情真相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06-30 14:05:18





"

电影《酱园弄·悬案》上映后争议重重,这部以民国杀夫案为背景聚焦女性处境与觉醒的影片,口碑与票房遭遇挫折。

影片改编自1945年詹周氏杀夫案,她因长期家暴弑夫,却被舆论先后妖魔化为“疯妇”、“当代潘金莲”,又被文人重塑为“旧社会受害者”。导演陈可辛在受访时,曾自述想展现奇案背后的时代变迁。

80年来,案件以血腥和市井传说的特质被不断重构,叙事权却从未属于詹周氏。



被虚构的杀夫女性

徐平从上海出发,在春雨中乘车10多个小时,终于打听到了周惠珍的家门口。一个老太太在他身后出现,打开门迎客进屋,他彻底相信,眼前穿大襟布褂、有民国风貌的老人,就是当年的凶手、如今的周惠珍。

徐平试图辨认出周惠珍与常人的不同:她身体硬朗,身高一米五左右,三角眼,看上去很凶。“可能因为承受的苦难过多,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关于凶案,周惠珍不愿多回忆。更多的细节告诉徐平,眼前是一个“充满童真”的普通老太太。一抱起小孩,她就笑得眼睛皱起,嘴里念着词逗娃娃。她喜爱小孩,劳改中被调到托儿所,做到1983年退休,没有子女却认了许多干儿干女。

在报道中,记者徐平呈现了他眼中的“这一凶案”的真正结局:往事如烟,凶手过着幸福生活。

1990年3月,杂志《上海滩》的记者徐平,发现了一个特大新闻线索:1945年轰动整个上海的酱园弄奇案的凶手,杀夫后分尸16块的詹周氏(原名周春兰),可能仍旧在世。

这桩在20世纪已被反复重构的凶案,发生于1945年3月20日早晨六点多,一位邻居听见,詹周氏和丈夫詹云影住处有人大喊救命,他上楼敲门,詹周氏开门,借口说是丈夫詹云影噩梦中大叫。早晨八点,楼梯旁一滩血水,血从詹周氏家流出。邻居再度上楼敲门,詹周氏才开门,两手全是血。一再追问,詹周氏才说,自己杀死了詹云影。詹云影有“大块头”的绰号,身躯庞大。詹周氏砍下他的脑袋后,奋力将全身分尸16块,在地上排出几口大皮箱,想藏尸其中。尸块渗出大量血迹,流出皮箱,渗入弄堂的木地板,滴在楼下。

各大报纸争相推出头条,用“当代潘金莲”夺人眼球,法庭多次审判,凶手几次翻供,社会名流和律师们自发为凶手脱罪。如果凶手真的从汪伪政府活到改革开放的1990年,确实是“旧闻中的特大新闻”。徐平因此赴苏北农场,寻访改名为周惠珍的詹周氏。

而徐平寻访詹周氏并撰文《酱园弄杀夫犯生死之谜》的经历,也成为蒋峰写于2015年的小说《翻案》的开头,后被陈可辛改编为电影《酱园弄》。

为完成这部小说,蒋峰探访社会记者、翻阅庭审记录、报道原文等,得出“悬案不悬”、事实清晰可见的结论。但他最终选择了一名男性叙事者,查办此案的警官薛至武“串联”起整个情节。

在虚构的男性视角的凝视下,挥刀向施暴者的詹周氏,为詹周氏发声的苏青,或曾渴望爱情,或游走于男人间。而薛至武办案时的手电筒,从小说到电影自上而下扫视过詹周氏被旗袍包裹的瑟缩的身体,也被移植到电影中,成为陈可辛式的暴力美学镜头。詹周氏作为反抗者的能动性呈现不足,她的面目和觉醒之路也断裂含糊。



图源电影《酱园弄》 | 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

一些让电影院观众颇感不适的针对女性的暴力镜头,同1945年街头巷议中的“潘金莲”“毒妇”如出一辙。

这桩悬案只在一天便告破。1945年3月21日,《申报》第二版已有报道《新成警局破获谋杀亲夫案》,详述分尸情形:“未知何故,用切菜刀先砍头部,继砍额角及颈部,并连砍小腿大腿上股下肢腰部等十余刀,将尸分成八段”。

面对杀夫奇案,虽然“未知何故”,但当时人们有一种解读悬案、辨识凶相的自信。其他社会报道中,也发明骇人听闻的新词,有“酱园弄血案”、“箱尸案”。1945年3月22日刊印的《中华日报》,标题是“毒妇谋杀亲夫——撕尸灭迹分成八段”。

只凭“谋杀亲夫”,詹周氏成了“毒妇”、“淫妇”,甚至“当代潘金莲”。警察不相信女性可以持刀分尸一个男性的大块头,因此假定,詹周氏必有一个“奸夫”,愿为詹周氏杀人,或者暴露奸情不得不杀人。并刑讯逼供詹周氏,让詹周氏供出2段“奸情”,是酱园弄里的邻居和丈夫的赌友“小宁波”,但詹周氏在庭审时再次翻供,称自己是被屈打成招。

“毒妇”“淫妇”“恶女”,这是社会报道与舆论的叙事者,初次虚构和演绎的詹周氏故事的初始版本,以供当时的民众成为猎奇谈资。

詹周氏1945年5月3日,于法庭初审的自我讲述,在当时反而被隐没于众声。

在法庭上,詹周氏重述当晚杀人分尸时被一种激情笼罩:“那时我完全失去知觉,神经早已受到极度的错乱,我只知道像有一个恶神在我的背后,喊着杀呀!杀呀的声音,以后好像叫我将尸斩成十六段,藏进箱笼……”她也初次讲述了詹云影对自己的背叛、家暴,“他嫌我是低三下四人。”

但在法庭的宣判中,“低三下四人”的英勇反抗,被定义为一桩激情犯罪,应“杀人偿命”。受害者本该被社会好好讨论的近10年的家暴,在定罪过程中完全隐去了,安全撤离了风波的中心。



图丨刊登于报刊上的詹周氏与詹云影照片



叙事权的流变

女作家苏青的辩解,打破父权解释的垄断。1945年6月,她在杂志《杂志》发表《为杀夫者辩》一文,追问杀夫背后的另一方原因,"为什么没有人问,是什么把她逼到这一步?"

她在文章中,细细引述詹周氏的经历,在法庭上、报道中,都有她无依无靠前半生的叙述:自小父母双亡,被领养后改姓周,9岁被卖到上海当铺,17岁被当铺老板许配给詹云影。詹云影出轨、赌博、变卖家产,惯于打骂詹周氏。当詹周氏提出离婚时,詹云影命她去“轧姘头”,替他省去离婚后的赡养费。詹周氏无法离婚,就在杀夫前一年,试过喝药自杀,未遂。

在婚姻中,詹周氏没有援助者,遭受虐待不能反抗,看不到生活希望也不能离婚。苏青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詹周氏的困境互文。



图源电影《酱园弄》 | 赵丽颖扮演的西林(苏青)

40年代,当时苏青与张爱玲可称上海女作家的“双璧”。苏青家境颇好,父亲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后回国在上海某银行任经理。初中时,苏青就结识了家境富裕的李钦后。苏青考入大学后,同李钦后结婚,后来很快因怀孕彻底退学。

婚后,苏青的日子并不好过。她连生四个女儿,招来丈夫、婆婆的鄙夷。曾到一小学任教,遭人议论,做了三个月就只能辞职,回家全职带孩子。她和丈夫往往为钱斗嘴。一次苏青向丈夫要钱买米,竟然挨了一耳光,听到丈夫说:“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去赚钱啊!”

苏青从亲身经历看到,全职主妇从钱上遭受的屈辱是无解的。一旦苏青想认真讨论家庭经济问题,丈夫就摆出一副吃亏的嘴脸,“向我讨钱也该给我好嘴脸看,开口就责问仿佛天生欠着你似,这些钱要是给了舞女啊,她们可不知要怎样地奉承我呢!”苏青只能“不顾羞耻地”讲奉承话,贴着冷脸求来孩子的饭钱。

一旦身陷婚姻,无论苏青还是周惠珍,都变成一个只有父姓和夫姓的“詹周氏”。好在,苏青成功离婚摆脱困境。因此,苏青在《为杀夫者辩》中指出杀人动机背后更顽固的社会促因,恳求社会刀下留情。

苏青的抗辩后,本能求生的詹周氏,被当时的文人塑造为“出走的娜拉”和“反抗夫权的象征”。她的书写,借案件抨击旧式婚姻制度,苏青以此巩固了自己“新女性”的公共形象。

在酱园弄案发的4、50年代,所有试图讲述它的人因自身立场而重塑它。而詹周氏本人,始终是那个被代言、被定义的“她者”。

詹周氏一次被贴近自身的讲述,是1982年,台湾作家李昂写作的小说《杀夫》。詹周氏的案件被搬去台湾鹿港,重现一个女性在婚内被强奸、侮辱后被逼杀人的故事。

《杀夫》中,女主人公林市长期被丈夫陈江水视为泄欲和泄愤对象,遭受持续的语言羞辱、家暴。邻居们听得到林市的哭喊声,看得到她身上的伤痕,却选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她所在的社会默许陈江水的暴力,暗示一种社会秩序——男性对女性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包括对她们身体的任意处置。

终于,被“强奸”、“羞辱”之后,林市陷入了詹周氏杀夫时的迷狂,趁丈夫熟睡,拿起了丈夫的杀猪刀。

女性遭遇的婚姻困境面对这种杀夫暴力,最具解释力。林市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没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离开丈夫意味着社会性死亡。不健全的婚姻制度下,女性丧失了自主权。王德威教授申论《杀夫》的女性主义成分,认为小说谈论的是“八十年代的杀夫白描合法婚姻所默许的性暴力”。

李昂出生于1952年的台湾农村鹿港,一个保存着浓厚传统文化的地方。与詹周氏一样,她们都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社会结构中成长,亲身体验过这种文化对女性的约束和期待。

李昂生命中还经历过另一段压抑的时期。1979年,戒严时期的台湾,《美丽岛》杂志社在高雄举办人权纪念活动,招致大规模的逮捕行动。任何被认为具有"异议"色彩的知识分子,都可能面临监控、逮捕或迫害。

李昂身陷其中,回忆“那是看不到一片光的日子”,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一段时间都要服用抑郁症药物,整个人被变得反应迟钝。

权力能掌控叙事,决定一个人有哪些生命中的经验,决定哪些经验不该讲述。李昂在她的小说中安设场景,无论是车上、办公室里、屠宰场旁,都可以直白地发生并描写性事。这是她夺回女性叙事权力的努力,也因这一努力而遭到非议,被污蔑为“大尺度”、“随便”。”

女性对詹周氏的解读,一点点勾勒出普遍的女性困境。杀人是绝路中没有办法的举动。但杀人的原始罪孽,也始终停留在这个历史案件当中。



涟漪

酱园弄悬案在上世纪激起的最后涟漪,是1990年初,文化作者们将其视为抗战时期轰动上海的血案,以历史掌故重述发表。

当1990年,记者徐平前往大丰农场见到詹周氏其人,感到恐惧、害怕。悬置在那次采访之上的最根本困惑,也还是“凶案的真相”背后,詹周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本是2025年6月21日上映的《酱园弄》电影想要再现的。章子怡以其惊人的演技和妆造试图呈现一个杀夫者形象。但最终的电影中,詹周氏的痛苦与反抗、命运的变化被潦草带过,成为推动叙事线的工具,其他角色展现人物弧光的助推。这种商业化的包装,试图同时迎合杀人奇案的恐惧和当下的女性主义热,使得电影的口碑两极分化,遭遇了豆瓣开分5.9的滑铁卢。

许多人评论,这部电影的“悬案”是一种虚假宣传,因为案件本身简单明了。三位正派大女主互相帮助形成的“女性主义”,也在影片结尾的强硬升华中显得生硬、浅薄。

导演陈可辛在受访时表示,他真正想借故事呈现的,是时代变迁在个人身上引起的涟漪,“说它是一个悬案,不如说是一个奇案,这个‘奇’是来自于所有外围的影响,是时代的改变使得她活了下来。”导演试图呈现一个时代的变迁,力图表达民国众生相时,詹周氏的个体故事最终被宏大叙事所淹没。



图源电影《酱园弄》丨章子怡在影片中

叙事权力在各方之间流转,就像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让亨伯特垄断了叙事,真实的多洛蕾丝被消音,詹周氏的故事同样被各方诠释、扭曲、再诠释。但在公共舆论场中,詹周氏的故事,唯独从未属于徐平在大丰农场见到的那个平凡的老太太。

徐平后来走访酱园弄的邻里,意外得知詹周氏在后来改名周慧珍之外,还有一个邻里间互相称呼的名字:春兰。

春兰年轻的时候,在人眼里“蛮漂亮的”,不同于人们后来期待又大失所望的“当代潘金莲”形象。春兰的本性也并不暴戾。据说,提篮桥狱中,她被安置在绣花组,手很巧,绣花又好又快,是女犯中的佼佼者,还和比邻的女犯们相处融洽。

1990年,春兰将近80岁。7年前从托儿所退休,每月退休金有100多元,干儿子、女儿们住在隔壁,会抱着孙子孙女上门,劝她别太节省,也多吃吃肉。春兰自己的爱好,除了小孩,则是每天打打麻将。

春兰人生里唯一的波折,是那场婚姻造成的长期压抑和绝望。警察来时,她等在家里,没有逃跑。从她的性格、困境和后来的人生来推测,这一等待说明,她的内心已经解脱。

久陷舆论风波,春兰也许由此而诞生一种智慧。面对徐平的提问,她回答道:“和詹云影相处一场,也全是缘分,后来出了那样的事,怕也是缘分已尽。”她的沉默,是对记忆的保护。

私人生活之外,春兰曾经是另一个符号,一个被无数人诠释的“詹周氏”,而她自己的想法、感受,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撰文|刘思聪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