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兄弟创立的全球最大私募,又要吞下中国公司 - 新闻详情

表兄弟创立的全球最大私募,又要吞下中国公司

来源:棱镜

分类: 💼 产经

发布时间:2025-07-11 19:35:50



2025年5月,KKR联合创始人、两位联席执行主席的亨利.克拉维斯与乔治.罗伯茨,在加州比佛利山举行的第28届米尔肯研究所全球会议上发言。两人外貌神似,因为他们是表兄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们虽然聪明、深谙人性,若没有这些大势,其成就将失色得多。”

长安街延长线与东三环的交汇处,便是首都的CBD。

作为这片区域的标志性存在,曾登顶“北京第一高”的国贸三期大厦,用玻璃幕墙勾勒出利落轮廓,成为这座城市天际线中极具辨识度的符号。

在这座现代风格的建筑里,有一家华尔街资本大鳄的北京办公室,却在努力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沉稳厚重深褐色新古典主义实木大门,闪耀金色把手与门楣上罗马体“KOHLBERG KRAVISROBERTS”金字呼应。大理石、波斯地毯、硬木护墙板、人字拼木地板、真皮软包扶手椅,这种让人回到了上个世纪的华尔街的感觉,其实是地球上最精明一帮人刻意打造的气氛——

既是在叙述自己“老钱”的身份,也是在降低来访者信任的成本。毕竟,金融业本质是一个为风险定价的行业。

但如果真正回到大洋彼岸的华尔街,这家一般用缩写“KKR”相称的公司,却有另一个更为广为人知的名号:barbarians。这个单词最初指的是古罗马时期举止粗野、文明尚未开化的外族入侵部落,一般翻译为“野蛮人”。

如今,这位华尔街的“野蛮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PE)公司(据PEI2025年排名)又一次站在一家中国企业的门口。这次,这家一直希望展现体面形象的“老钱”,却瞄准了一个并不是那么“高大上”的公司——大窑。

没错,就是那个常常出现在烧烤摊和火锅店里的啤酒瓶装的汽水,标签上面印着代言人吴京努力微笑的照片。

相关媒体援引多位知情人士消息称,KKR已经接近完成对大窑的控股收购,或将获得85%股份。而就在今年年初,资本市场上关于大窑的消息,还是这家发源于呼和浩特的公司准备在下半年在香港IPO,拟募资5亿美元。

显然,目前的局面是:大股东似乎不愿等到IPO后才慢慢退出,而是想尽快变现离场。华尔街资本大鳄则看上了大窑这种“类可口可乐”的商业模式,给出了让大股东满意的报价。当然,吞下资产自然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回报。

双方各有所图,各取所需,利益的逻辑才是商业世界的日常。

仍手握千亿美元弹药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最新数据,KKR资产管理规模6640亿美元(4.8万亿人民币)。同期可用于投资的“闲置”资金(drypowder)亦高达1160亿美元。

其中,信用业务占比最高,规模2540亿美元。所谓信用业务,核心是对各类债务工具的投资,包括债券、贷款、证券化债务及其他形式的借贷产品。因为收益与风险依托资金需求方的信用,因此得名。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规模,所以在今年上半年美国市场出现动荡后,KKR联席CEO斯科特·纳托尔才可以说:“如果企业在股市动荡期间转向债务融资,KKR仍将因其信贷部门而获益。”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不过,KKR发轫于杠杆并购,真正构成其根基的仍是股权投资——或称私募股权业务。作为全球顶尖私募股权机构,其该板块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209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单从规模而论,KKR私募股权业务低于信用业务,但管理类似量级的两类资产,难度与价值逻辑却截然不同——私募股权业务需深度介入被投企业,赚取的是企业成长与价值重估带来的“超额收益”,且周期往往长达数年乃至十余年。

因此,相较于基于更频繁交易的信用业务,私募股权业务对团队的产业洞察力、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要高得多。

此外,目前KKR还涉足保险、基础设施、房地产等业务,后两者的资产管理规模也达到了830亿美元和810亿美元。

例如2023年中由KKR“亚洲房地产伙伴基金”主导出资的东京凯越酒店收购。该酒店为拥有746间客房的豪华物业,坐落于东京市政厅与新宿中央公园旁,始建于1980年,是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地标性建筑。

现金流才能让资本安心

KKR对中国的布局也开始得很早。2007年,KKR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成立,由设在香港的KKR亚洲有限公司100%持股。

到了2008年,KKR就创了一个新纪录:向现代牧业注资1.5亿美元,这是当时中国农业领域的单笔投资之最。此后,随着其在泛消费领域的布局不断扩大,这种偏好也逐渐鲜明。

在家电行业,2014年KKR参与青岛海尔定增,投入约34亿元,刷新了当时A股单笔投资纪录——至2018年解禁时,这笔投资浮盈已超80亿元。



目前KKR尚未完全退出的主要在华投资项目。图片来源:作者制图

顶着“华尔街野蛮人”的名号,在充满“老钱”风的办公室里,KKR做出的决策却透着烟火气——其押注的赛道,似乎更加关注中国人口红利催生的“家长里短”式泛消费市场:从宠物食品、食用菌种植、儿童教育,到家装灯具、连锁药店、汽车服务……

如此看来,如今KKR将目光投向下沉市场的“酒替”品牌大窑,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真金白银的现金流,才能让资本安心。

美资PE在中国的第一张牌照

KKR拿下中国牌照的时间并不长。

2021年4月,海南正式启动QDLP试点——这一机制允许境外投资机构在境内募集资金,投向境外非公开交易的股权、债券等资产。

同年6月,海南地方金融监管局主动赴上海宣介QDLP试点政策;8月,KKR便入选海南首批QDLP境外投资试点名单。短短三个月后,11月,由香港KKR资本市场亚洲有限公司100%持股的开德(KKR)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次年的2022年4月,开德私募(海南)完成中基协备案,这不仅是KKR在中国大陆拿下的首张私募牌照,更是美国私募股权机构在华获得的首张同类牌照。

更为关键的一张牌照是在上海拿到的。

2023年10月11日,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会见KKR亚太区执行主席路明时明确表示:“热烈欢迎 KKR集团在沪设立人民币平台,参与国内市场投资和申请上海QFLP试点业务。”

QFLP机制允许境外投资者将境外资本兑换为人民币,直接投向境内非公开交易企业股权——这与此前外资常用的VIE架构(通过投资海外主体间接持股)相比,在灵活性与投资范围上均实现了突破。

落地效率同样亮眼:8天后的10月19日,开德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次日,开德高普(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紧随其后成立,两家公司均由KKR资本市场亚洲有限公司100%控股。

2024年3月8日,开德私募(上海)完成中基协登记,拿下KKR在华的第二张私募牌照。

2024年10月到2025年5月,开德高普(上海)持续出资设立了开德尚璞、开德时璞、开德云驰等10家“开德系”有限合伙企业——入华近20年后,KKR终于全面铺开了战线。

如此看来,蓄力已久的 KKR 此次落子大窑,更具标志性意义。

逼走CEO的“野蛮人”

在中国市场,最为人熟知的“野蛮人”案例,便是险资宝能在公开市场举牌万科的这次恶意收购(hostiletakeover)。面对王石“不欢迎”的明确表态,宝能仍试图拿下万科控制权,最终未能成功。这就是“宝万之争”。

给“野蛮人”带来这层含义的,正是KKR。

1987年美国黑色星期五股灾之后,生产奥利奥饼干、骆驼香烟的雷诺兹-纳贝斯克股价大跌,CEO的F·罗斯·约翰逊判断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启动了管理层收购。

但“肥肉”也引来了门外的野蛮人,KKR半路杀出,以250亿美元价格(加上费用共330亿美元),击败现任管理层,被董事会投票选中,拿下了公司的控制权。

此时是1989年初,距离KKR成立不到13年。

虽然这笔收购的规模创下了世界纪录。但绝大部分资金其实来自贷款、过桥资金、债券等形式的融资,而抵押物是被收购的公司。KKR最初只准备了1500万美元,而最终的杠杆率则超过了90%。

这看似“空手套白狼”,但能让管理层出局,还是因为KKR给股东们开出的,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好条件——相信这次买下大窑的也是。

当时就有人称主导这次并购的两位创始人亨利.克拉维斯与乔治.罗伯茨为并购之王(KKR来自三位创始人的姓氏,1987年另一位创始人杰罗姆·科尔伯格二世离开公司)。后来,这场并购被写成了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又拍成了电影——“野蛮人”也由此成为金融术语。

KKR入主雷诺兹-纳贝斯克后,原CEO约翰逊自然是出局。KKR高薪聘请了美国运通原总裁路易斯·郭士纳执掌局面:削减成本、出售资产、提升利润——这样的思路,在今天的KKR依旧。

负责大中华区的KKR合伙人孙铮在今年1月就表示过:“KKR经典的投资策略就是买来一个比较复杂、主营业务不突出、特点不鲜明的企业,帮助它梳理业务,非主营业务该关的关掉,该卖的卖掉,最终突出主营业务,成为卓越企业。”

这不是在做慈善,只是因为“卓越企业”在资本市场更值钱。

值得一提的是,郭士纳在1993年又跳槽到了IBM担任董事长兼CEO,很快启动了IBM一系列变革——包括大幅解雇员工,结束此前温情脉脉的“终身雇佣”制。

这种风格难免不是来自郭士纳“临危之际”接手雷诺兹-纳贝斯克的“野蛮人”经验。

评论 (0)